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非遗项目>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传统医药】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 类别传统医药
  • 级别国家级
  • 批次第四批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产生于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太芝庙乡。据考证,孙氏家族是药王孙思邈的后裔,世代文、武、医、道兼修,将家传的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与中医骨伤科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正骨术,用于家族及弟子跌打损伤的自疗,并代代秘传。孙氏家族的孙慎若于清光绪三年(1877)在太芝庙开设伤科诊所,挂牌行医,并将正骨术传授予子孙孝焜。新中国成立后,孙孝焜被吸纳为酿溪镇卫生院医师,在该院开设骨伤科,从此孙氏伤科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之路,并进行公开传授。




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学术上倡导“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重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草药内外合治、功能锻炼和心理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对各种骨伤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孙氏正骨术历经孙慎若、孙孝焜、孙广生、廖怀章、孙燕等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形成了以新邵县中医医院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体系,流传广泛,学术传人百余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各地州市以及广东、广西、贵州、香港等地区,是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主要流派,在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国内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重点发展的中医骨伤科流派。



2014年,新邵孙氏正骨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