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岩鹰拳
岩鹰拳源于原中国武林泰斗、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拳。杜心五之名徒原“两广国术馆”馆长万赖声对“鹰爪拳”进行了适当的演变,然后传授给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先生。蒋兆鸿先生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运用湖南山区“岩鹰”的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格斗的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创编的25个鹰形动作的象形健身拳,其传人刘烈红先生在蒋兆鸿先生25个动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4段82式的象形“岩鹰拳”。第三代传承人刘烈红在指导弟子练习“岩鹰拳”传承人刘烈红在指导学生“岩鹰拳”这套拳法不仅传神地摹拟了山区岩鹰的爪、抓、勾、捕、闪、拿等灵活多变的岩鹰动作;还揉进了蛇拳的镖手、猴拳的爪抓、擒拿,形意拳的劈、崩、钻、炮,并将八卦的游龙趟步及太极的柔劲身法融为一体,使“岩鹰拳”在劲力上能“五功合劲”蓄而后发、刚柔相济、灵活多变,既能防身止敌,又能强身健体;在表现上,动静相应、虚实相连、跌扑滚翻、神形合一。传承人刘小银在传授“岩鹰拳”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林志》剧组,把“岩鹰拳”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地搬上银幕,为“岩鹰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医药】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产生于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太芝庙乡。据考证,孙氏家族是药王孙思邈的后裔,世代文、武、医、道兼修,将家传的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与中医骨伤科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正骨术,用于家族及弟子跌打损伤的自疗,并代代秘传。孙氏家族的孙慎若于清光绪三年(1877)在太芝庙开设伤科诊所,挂牌行医,并将正骨术传授予子孙孝焜。新中国成立后,孙孝焜被吸纳为酿溪镇卫生院医师,在该院开设骨伤科,从此孙氏伤科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之路,并进行公开传授。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学术上倡导“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重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草药内外合治、功能锻炼和心理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对各种骨伤疾病具有良好疗效。孙氏正骨术历经孙慎若、孙孝焜、孙广生、廖怀章、孙燕等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形成了以新邵县中医医院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体系,流传广泛,学术传人百余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各地州市以及广东、广西、贵州、香港等地区,是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主要流派,在湖湘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国内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重点发展的中医骨伤科流派。2014年,新邵孙氏正骨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医药】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发源于新邵县龙山地区,位处的雪峰山脉地区和梅山地区是古代巫、方士、道家、道教活动的场所。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汉代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由昭陵县令陪同登龙山采药。晋代道徒葛玄及侄葛悌、悌子葛洪曾在此活动。唐京兆郡孙思邈访葛洪踪迹至龙山采药、行医、修炼、著述,集道、儒、佛、医于一体,德技双馨,被尊为“药王”,其医药、养生学及医事活动融入民俗和梅山文化,构成了以尊奉药王为核心的药王医药文化,深深融入民众生活生产和医疗保健实践中,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孕育出百余位医家。2014年1月,龙山顶上药王殿外景。吕建设摄2015年8月,龙山药王殿内的药方。吕建设摄2015年8月,龙山药王殿内当地农民祭祀药王孙思邈。吕建设摄2015年8月,龙山顶上的洗药池。吕建设摄2015年8月,新邵县太芝庙镇的农民正在山上挖药。吕建设摄2015年8月,药王殿内唐皇李世民赐的石碑。吕建设摄2015年8月,药王殿内的仙井。吕建设摄药王医药文化包括孙思邈倡导并传承的医药及由药王文化孕育出的医家群体医药经验、民间医药经验、卫生民俗;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的医德及历代传承人不断补充发扬,体现了以人为本、仁以爱人、诚信不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由崇拜药王孙思邈产生的以讴歌孙思邈及药王文化孕育出的医家医德医技为核心神话故事等。龙山药王医药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孙思邈医药及药王医药文化孕育出的医家经验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至今在临床和养生保健实践中应用。2014年7月,新邵县太芝庙镇农民用草药煮的鸡蛋 吕建设摄2014年7月,新邵县太芝庙镇农民用草药煮的全鸡。吕建设摄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曲艺】丝弦(武冈丝弦)
武冈丝弦是一种民间曲艺,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冈丝弦产生于明朝初年,是在宫庭音乐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寺庙音乐、経乐师、文人和艺伎加工创造而成。最初主要为珉藩王王宫所专享,明中叶以后逐渐传入民间,流行于当地上流社会和有闲阶层。传统武冈丝弦参加深圳文博会演出 曾艺摄邓星艾在学校传授“武冈丝弦” 曾艺摄武冈丝弦老艺人演唱照片(右二为邓星艾)肖时玉摄武冈丝弦的曲调高雅、旋律轻柔、唱腔舒展、色彩丰富、如云行流水、珠落玉盘,使人情感交集、心旷神怡,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她多数是表现封建时代女子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内容 。在武冈丝弦中“独对孤灯”、“独坐绣楼”、“摘葡萄”、“越调”、“秋江”、“双下山”是很有代表性的。据《武冈州志》等史志记载,武冈丝弦形成于明代,经艺人们不断地总结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广为传唱。2011年,武冈丝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永章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钟建桐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宗凡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永安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国利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登雄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廖怀章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志军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窖酒·水晶》湘窖传统酿造术
599
《开口笑酒•精品五星》湘窖传统酿造术
398
《开口笑酒•15年》湘窖传统酿造术
358
《开口笑酒•12年》湘窖传统酿造术
288
《邵阳大曲酒》湘窖传统酿造术
15
非遗入校园 国粹润心田——邵阳县芙蓉学校非遗宣传精彩纷呈
领略非遗之美,探寻文化魅力。3月7日,特色棕编,精美剪纸,趣味布袋戏,一场场传统的非遗活动让邵阳县芙蓉学校热闹非凡。师生一起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体会民间手工技艺乐趣,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精彩绽放。特色棕编棕编被称为流传千年的“指上非遗”,手艺人用一双手,一篮叶,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界。棕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棕编这天,在非遗传承人刘拥均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同学们对棕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棕编,顾名思义,是以棕榈树的叶子为原材料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棕编的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材料加工到后期精加工都十分讲究。编织过程中,需要运用穿插、折拉、编扣、打结等多种手法。当同学们看到栩栩如生的棕编作品时,不禁纷纷赞叹其巧夺天工。听完刘拥均老师老师的讲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际,亲身制作属于自己的棕编作品。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渐渐掌握了编织技巧,领悟到编制作“小蚂蚱”的技巧。精美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华人民艺术的瑰宝。剪纸剪纸非遗传承人何三叶、何俊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技巧:如何选择纸张,设计图案,使用剪刀等。折叠、对齐、修剪、翻转,一张小小的纸片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创意和挑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动手尝试,他们细心地设计自己的图案,认真的剪裁,孩子们很快投入到剪纸创作中。雪花、福字......红纸飘逸,剪刀翻飞,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诞生。观布袋戏“十指能演百态情,一口道尽人间事”,在孩子们一张张期待又兴奋的小脸中,布袋戏在邵阳县芙蓉学校开学大典上拉开了序幕。布袋戏非遗传承人覃雄生老师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孩子们带来了《杨孝打虎》经典剧目,精湛的技艺,妙趣横生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布袋戏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布袋戏的独特魅力,增进了同学们对布袋戏这一高雅艺术的理解和热爱,还拓宽了同学们的艺术视野,加深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于潜移默化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历史记忆,承文化精神。用“体验”走进非遗,用“创新”守护非遗。本次活动在邵阳县芙蓉学校的校园里飘洒了一场文化传承的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坚守匠心筑梦,不忘初心前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动态 邵阳县芙蓉学校 Thu Mar 07 00:00:00 GMT+08:00 2024
省两会上,肖笑波:让传统戏曲焕发青春光彩
“我入行的第一天,师父便告诉我,观众是祁剧的衣食父母,要敬畏观众,敬畏艺术。”1月26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肖笑波分享了赴基层演出、讲好湖南故事的经历。2023年,肖笑波与团队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近百场。这项活动从2004年开始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拜观众为师,才能获得观众的肯定。”令肖笑波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晚上,在表演完《清官李蛮牛》谢幕时,观众对着舞台大喊“感谢你们为我们演出这么好的戏”。“那一刻,我们台前幕后的同志都激动坏了。”肖笑波说。“传统戏曲只有与时俱进、扎根群众,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肖笑波介绍,近年来,她与团队先后创作了祁剧《袁隆平》《魏源》《火种》等新剧目,既反映了伟大时代,也让古老剧种焕发出青春光彩,深受观众喜爱。过去一年,肖笑波在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上继续发力。新建的创新型数字传统文化产学研基地(试点),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如何讲好湖南故事?近几年,肖笑波与团队精心打造的祁剧《目连救母》《昭君出塞》陆续被列为中宣部、文旅部“像音像”工程剧目。“我们历经9省20多个城市,演出40余场,把祁腔湘音唱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希望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把我们湖南戏曲抢救好、保护好、传承好,打造赓续中华文脉的湖南样本。”肖笑波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会一直关注地方戏曲传承和人才培养。
动态 云邵阳 Sat Jan 27 00:00:00 GMT+08:00 2024
年味近,年画来!滩头木版年画展亮相湖南美术馆
取毛竹造纸、用梨木刻版印刷、手绘……历经多道工序后一幅幅色彩艳丽、极具民间特色的滩头木版年画诞生1月18日,“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观众在画展可近距离欣赏滩头木版年画作品,也可与非遗传承人一起现场制作滩头木版年画,感受匠心巧艺。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充满个性的造型,以及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美术一绝”。此次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开启“年文化”的生活画卷,将滩头年画立体地展现给观众。展览共展出了200余件作品,现场还设置了“文化”新年带回家、与美妙年画手拉手等一系列滩头木版年画体验活动。活动期间,市民既可进行滩头木版年画制作体验,在创新DIY中动手创作,也可以零距离地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年画制作技艺,寻味传承之美。此次展览由湖南美术馆、中共隆回县委、隆回县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至2月25日。
动态 邵阳文旅广体 Tue Jan 23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新邵:“艺”心惠民迎新春
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纸画、一副副翰墨飘香的新春联……1月18日腊八节,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同心村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村民群众齐聚一堂,看花鼓戏、喝腊八粥,喜气洋洋,共迎新春。这是该县“文艺下乡、福至万家”活动现场呈现出的热闹场景。“四下基层”文化志愿活动现场(李晓琳 供图)此次活动由新邵县委宣传部、县巩国卫创国文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文联、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联合主办。当天,县内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及广大志愿者来到同心村,和当地村民一道,开展文艺演出、熬腊八粥、打糍粑、写春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巩卫创文知识抢答,把“文艺大餐”、新春祝福送到百姓家门口、心坎上,丰富文化生活,助力巩卫创文。非遗剪纸“剪”出新年新愿景(李晓琳 供图)活动在村民自编自演的集体舞《振兴乡村唱起来》中拉开序幕,接着,文艺家们和村民艺术爱好者浓情献上新邵花鼓剧《新龙船调》、欢乐鼓舞《红红火火》、女声独唱《幸福就是陪伴你》和《感恩的心》等文艺节目,台上异彩纷呈,台下掌声雷动。村民群众一边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一边观赏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活动现场,书法家们气沉丹田,笔走龙蛇,挥毫泼墨,行、楷、隶、草各显神韵,村民群众驻足观赏、喜领春联。“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国逢盛世家家喜,人沐春风步步高”一副副饱含寓意的春联,给村民群众带去喜庆和温暖。新邵县非遗剪纸艺术传承人马丽娅老师舞动小剪刀,各种图案、“春”“福”字样格外耀眼,现场群众争相“抢”收。“新春即将来临,我把祝福剪在纸上,送给老百姓,就是要他们开心幸福。”马丽娅老师动情地说。墨香添年味,送福进万家(罗亮红 供图)文艺演出热热闹闹,打糍粑、熬腊八粥现场,也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少村民积极参与,大家一边体验打糍粑的乐趣,一边品尝糍粑团的鲜味。志愿者们将一碗碗腊八粥、一个个小糍粑送到老年村民手里,十分暖心。“今天在家门口既看了花鼓戏、歌舞等各种精彩节目,又和大家一起打糍粑,喝腊八粥,还领到一副新春对联,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村民艾朝阳洋溢着满脸的喜悦。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李晓琳 供图)活动中,当地爱心企业家为村里十位90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让老人家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县镇领导还为同心村道德模范家庭、平安家庭、勤劳致富家庭、文明卫生家庭及最美志愿者颁发奖状。据悉,此次活动是新邵县“文艺下乡、福至万家”新春系列活动之一。2023年,新邵县着力推进巩国卫创国文工作,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为重点,精心策划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为巩固国家卫生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添彩。(罗亮红 孙咏梅 李晓琳)
动态 央广网 Fri Jan 19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绥宁:苗家剪纸进校园,开出最美“非遗传承之花”
央广网邵阳1月15日消息 苗家剪纸传遗韵,冬日校园焕生机。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绥宁苗家民间剪纸艺术,引导孩子们厚植文化自信,1月14日,一堂“非遗”剪纸文化体验课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芙蓉学校精彩上演,绥宁县苗家剪纸传承人戴飞燕把传统绥宁苗家剪纸技艺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剪纸文化中感受“非遗”魅力。戴飞燕把传统绥宁苗家剪纸技艺带进课堂(央广网发 宋早香 供图)今年24岁的戴飞燕10多年前就跟随绥宁县已故湖南省苗家插绣省级传承人阳利春学习苗家插绣技艺,后来又跟随绥宁县省级苗家剪纸传承人唐东风学习苗家剪纸技艺,已成为新一代苗家插绣、苗家剪纸传承人。在授课过程中,戴飞燕通过PPT、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绥宁苗家剪纸的历史、种类特点,展示不同种类的剪纸艺术作品,现场演示剪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称剪法、三折剪法、四折剪法、雕刻法……从折到剪,从无到有,一场指尖上的“魔法”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引来了阵阵欢呼,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后,戴飞燕耐心细致地教孩子们对折红纸、铅笔画样、剪刀剪型。孩子们专注的眼睛、灵动的小手配上还不太熟练的手法,虽然剪出的造型各有差别,但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些“小工匠”的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戴飞燕讲授传统绥宁苗家剪纸技艺(央广网发 宋早香 供图)此次“非遗”剪纸文化体验课,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是在感知、体验中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记者张志诚 实习生刘宇晴 通讯员孙芳华 宋早香)
动态 央广网 Mon Jan 15 00:00:00 GMT+08:00 2024
厉害了!全省首批!邵阳这个项目入选!
近日,省文旅厅发布了《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我市隆回花瑶非遗旅游项目——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与融合景区隆回县大花瑶虎形山景区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该目录重点选取了一批具有典型湖湘文化特色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等级旅游景区相融合旨在为全省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立标打样大花瑶虎形山景区是全国唯一以地名和民族复合命名的景区,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正在创建的首个山地类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瑶族分支——花瑶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有“花瑶之乡”的美称,拥有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等8项非遗项目,是全国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景区。大花瑶虎形山景区每年定期举办3场盛大的花瑶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在“讨念拜”(农历五月十五至十七日)“讨僚皈”(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四、初八至初十)活动期间,游客纷至沓来,观者如云。
动态 邵阳日报 Tue Jan 09 00:00:00 GMT+08: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