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入校园 国粹润心田——邵阳县芙蓉学校非遗宣传精彩纷呈
领略非遗之美,探寻文化魅力。3月7日,特色棕编,精美剪纸,趣味布袋戏,一场场传统的非遗活动让邵阳县芙蓉学校热闹非凡。师生一起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体会民间手工技艺乐趣,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精彩绽放。特色棕编棕编被称为流传千年的“指上非遗”,手艺人用一双手,一篮叶,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界。棕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棕编这天,在非遗传承人刘拥均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同学们对棕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棕编,顾名思义,是以棕榈树的叶子为原材料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棕编的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材料加工到后期精加工都十分讲究。编织过程中,需要运用穿插、折拉、编扣、打结等多种手法。当同学们看到栩栩如生的棕编作品时,不禁纷纷赞叹其巧夺天工。听完刘拥均老师老师的讲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际,亲身制作属于自己的棕编作品。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渐渐掌握了编织技巧,领悟到编制作“小蚂蚱”的技巧。精美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华人民艺术的瑰宝。剪纸剪纸非遗传承人何三叶、何俊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技巧:如何选择纸张,设计图案,使用剪刀等。折叠、对齐、修剪、翻转,一张小小的纸片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创意和挑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动手尝试,他们细心地设计自己的图案,认真的剪裁,孩子们很快投入到剪纸创作中。雪花、福字......红纸飘逸,剪刀翻飞,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诞生。观布袋戏“十指能演百态情,一口道尽人间事”,在孩子们一张张期待又兴奋的小脸中,布袋戏在邵阳县芙蓉学校开学大典上拉开了序幕。布袋戏非遗传承人覃雄生老师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孩子们带来了《杨孝打虎》经典剧目,精湛的技艺,妙趣横生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布袋戏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布袋戏的独特魅力,增进了同学们对布袋戏这一高雅艺术的理解和热爱,还拓宽了同学们的艺术视野,加深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于潜移默化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历史记忆,承文化精神。用“体验”走进非遗,用“创新”守护非遗。本次活动在邵阳县芙蓉学校的校园里飘洒了一场文化传承的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坚守匠心筑梦,不忘初心前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动态 邵阳县芙蓉学校 Thu Mar 07 00:00:00 GMT+08:00 2024
省两会上,肖笑波:让传统戏曲焕发青春光彩
“我入行的第一天,师父便告诉我,观众是祁剧的衣食父母,要敬畏观众,敬畏艺术。”1月26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肖笑波分享了赴基层演出、讲好湖南故事的经历。2023年,肖笑波与团队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近百场。这项活动从2004年开始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拜观众为师,才能获得观众的肯定。”令肖笑波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晚上,在表演完《清官李蛮牛》谢幕时,观众对着舞台大喊“感谢你们为我们演出这么好的戏”。“那一刻,我们台前幕后的同志都激动坏了。”肖笑波说。“传统戏曲只有与时俱进、扎根群众,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肖笑波介绍,近年来,她与团队先后创作了祁剧《袁隆平》《魏源》《火种》等新剧目,既反映了伟大时代,也让古老剧种焕发出青春光彩,深受观众喜爱。过去一年,肖笑波在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上继续发力。新建的创新型数字传统文化产学研基地(试点),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如何讲好湖南故事?近几年,肖笑波与团队精心打造的祁剧《目连救母》《昭君出塞》陆续被列为中宣部、文旅部“像音像”工程剧目。“我们历经9省20多个城市,演出40余场,把祁腔湘音唱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希望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把我们湖南戏曲抢救好、保护好、传承好,打造赓续中华文脉的湖南样本。”肖笑波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会一直关注地方戏曲传承和人才培养。
动态 云邵阳 Sat Jan 27 00:00:00 GMT+08:00 2024
年味近,年画来!滩头木版年画展亮相湖南美术馆
取毛竹造纸、用梨木刻版印刷、手绘……历经多道工序后一幅幅色彩艳丽、极具民间特色的滩头木版年画诞生1月18日,“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观众在画展可近距离欣赏滩头木版年画作品,也可与非遗传承人一起现场制作滩头木版年画,感受匠心巧艺。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充满个性的造型,以及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美术一绝”。此次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开启“年文化”的生活画卷,将滩头年画立体地展现给观众。展览共展出了200余件作品,现场还设置了“文化”新年带回家、与美妙年画手拉手等一系列滩头木版年画体验活动。活动期间,市民既可进行滩头木版年画制作体验,在创新DIY中动手创作,也可以零距离地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年画制作技艺,寻味传承之美。此次展览由湖南美术馆、中共隆回县委、隆回县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至2月25日。
动态 邵阳文旅广体 Tue Jan 23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新邵:“艺”心惠民迎新春
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纸画、一副副翰墨飘香的新春联……1月18日腊八节,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同心村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村民群众齐聚一堂,看花鼓戏、喝腊八粥,喜气洋洋,共迎新春。这是该县“文艺下乡、福至万家”活动现场呈现出的热闹场景。“四下基层”文化志愿活动现场(李晓琳 供图)此次活动由新邵县委宣传部、县巩国卫创国文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文联、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联合主办。当天,县内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及广大志愿者来到同心村,和当地村民一道,开展文艺演出、熬腊八粥、打糍粑、写春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巩卫创文知识抢答,把“文艺大餐”、新春祝福送到百姓家门口、心坎上,丰富文化生活,助力巩卫创文。非遗剪纸“剪”出新年新愿景(李晓琳 供图)活动在村民自编自演的集体舞《振兴乡村唱起来》中拉开序幕,接着,文艺家们和村民艺术爱好者浓情献上新邵花鼓剧《新龙船调》、欢乐鼓舞《红红火火》、女声独唱《幸福就是陪伴你》和《感恩的心》等文艺节目,台上异彩纷呈,台下掌声雷动。村民群众一边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一边观赏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活动现场,书法家们气沉丹田,笔走龙蛇,挥毫泼墨,行、楷、隶、草各显神韵,村民群众驻足观赏、喜领春联。“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国逢盛世家家喜,人沐春风步步高”一副副饱含寓意的春联,给村民群众带去喜庆和温暖。新邵县非遗剪纸艺术传承人马丽娅老师舞动小剪刀,各种图案、“春”“福”字样格外耀眼,现场群众争相“抢”收。“新春即将来临,我把祝福剪在纸上,送给老百姓,就是要他们开心幸福。”马丽娅老师动情地说。墨香添年味,送福进万家(罗亮红 供图)文艺演出热热闹闹,打糍粑、熬腊八粥现场,也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少村民积极参与,大家一边体验打糍粑的乐趣,一边品尝糍粑团的鲜味。志愿者们将一碗碗腊八粥、一个个小糍粑送到老年村民手里,十分暖心。“今天在家门口既看了花鼓戏、歌舞等各种精彩节目,又和大家一起打糍粑,喝腊八粥,还领到一副新春对联,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村民艾朝阳洋溢着满脸的喜悦。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李晓琳 供图)活动中,当地爱心企业家为村里十位90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让老人家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县镇领导还为同心村道德模范家庭、平安家庭、勤劳致富家庭、文明卫生家庭及最美志愿者颁发奖状。据悉,此次活动是新邵县“文艺下乡、福至万家”新春系列活动之一。2023年,新邵县着力推进巩国卫创国文工作,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为重点,精心策划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为巩固国家卫生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添彩。(罗亮红 孙咏梅 李晓琳)
动态 央广网 Fri Jan 19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绥宁:苗家剪纸进校园,开出最美“非遗传承之花”
央广网邵阳1月15日消息 苗家剪纸传遗韵,冬日校园焕生机。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绥宁苗家民间剪纸艺术,引导孩子们厚植文化自信,1月14日,一堂“非遗”剪纸文化体验课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芙蓉学校精彩上演,绥宁县苗家剪纸传承人戴飞燕把传统绥宁苗家剪纸技艺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剪纸文化中感受“非遗”魅力。戴飞燕把传统绥宁苗家剪纸技艺带进课堂(央广网发 宋早香 供图)今年24岁的戴飞燕10多年前就跟随绥宁县已故湖南省苗家插绣省级传承人阳利春学习苗家插绣技艺,后来又跟随绥宁县省级苗家剪纸传承人唐东风学习苗家剪纸技艺,已成为新一代苗家插绣、苗家剪纸传承人。在授课过程中,戴飞燕通过PPT、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绥宁苗家剪纸的历史、种类特点,展示不同种类的剪纸艺术作品,现场演示剪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称剪法、三折剪法、四折剪法、雕刻法……从折到剪,从无到有,一场指尖上的“魔法”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引来了阵阵欢呼,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后,戴飞燕耐心细致地教孩子们对折红纸、铅笔画样、剪刀剪型。孩子们专注的眼睛、灵动的小手配上还不太熟练的手法,虽然剪出的造型各有差别,但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些“小工匠”的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戴飞燕讲授传统绥宁苗家剪纸技艺(央广网发 宋早香 供图)此次“非遗”剪纸文化体验课,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是在感知、体验中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记者张志诚 实习生刘宇晴 通讯员孙芳华 宋早香)
动态 央广网 Mon Jan 15 00:00:00 GMT+08: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