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全省首批!邵阳这个项目入选!
近日,省文旅厅发布了《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我市隆回花瑶非遗旅游项目——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与融合景区隆回县大花瑶虎形山景区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该目录重点选取了一批具有典型湖湘文化特色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等级旅游景区相融合旨在为全省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立标打样大花瑶虎形山景区是全国唯一以地名和民族复合命名的景区,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正在创建的首个山地类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瑶族分支——花瑶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有“花瑶之乡”的美称,拥有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等8项非遗项目,是全国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景区。大花瑶虎形山景区每年定期举办3场盛大的花瑶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在“讨念拜”(农历五月十五至十七日)“讨僚皈”(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四、初八至初十)活动期间,游客纷至沓来,观者如云。
动态 邵阳日报 Tue Jan 09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城步:传承非遗 加快文旅融合
央广网邵阳1月8日消息 近日,湖南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城步苗绣”和“城步苗医烧烫伤疗法”项目成功入选,该县全力保护与传承了城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苗族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城步苗绣传承人伍前金(央广网发 艾军 供图)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和文旅品牌建设,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强化文化监管,积极推动城步文化和旅游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强化文化惠民,把稳思想之舵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文化场馆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人均拥有文体设施面积3.92平方米。争取资金100万余元将民族文化体育中心修葺一新,“两馆一站一中心”免费开放,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5.6人次以上,位居全市前列。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成功列入全国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先后成立山歌研究会、苗文化研究会、非遗保护中心、吊龙传习中心、苗绣文化研究所等10余家组织机构。近年来,通过发掘、整理、收集各类山歌12万首、谚语1.2万条、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5000余个、民间音乐200余首、民间戏剧舞蹈50余个,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项目9个,县级非遗项目40余个,省级以上传承人2人,市级以上传承人15人,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振兴发展。城步吊龙(央广网发 江千 供图)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为民创作导向,文艺精品创作推陈出新。精心创作《挤月哟》《苗岭牧歌》《风卷战旗上南山》《苗乡油茶天下香》《苗家欢歌展新颜》《“老山界”之路》等系列本土优秀文艺作品。舞蹈《杜鹃花开》获全省2023年“欢乐潇湘”优秀节目奖;根据该县嫁女歌、过山飘等原始曲调创作的《山歌越唱越响亮》被第九届潇湘好歌征集活动评为优秀作品。城步吊龙舞被国家文旅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捆绑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春节,举办“非遗展盛世·龙狮闹新春”龙狮会和“元宵喜乐汇·文化进万家”元宵晚会,达到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的效果。成功举办第25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打造了一场雅俗共赏的文化盛宴,得到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高度肯定。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宝庆群艺汇”等文化活动30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000多场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六月六山歌节开幕式(央广网发 艾军 供图)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全面启动丹口苗文石刻群保护编制方案;争取资金对孔圣庙、中山堂进行修缮,沉寂多年的古文物即将旧貌换新颜;长安营古城遗址考古勘探项目、长安营理瑶同知署、丹口苗文石刻群安防工程、清溪古民居等一大批国保、省保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家、省文物局的项目支持计划并即将下达资金;“城步苗绣”“城步苗医烧烫伤疗法”于2023年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强化文旅融合,补足创新之源加强文旅品牌建设。城步县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成功申报蓬灜红色教育基地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老山界进入潇湘“红八景”;南山草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红色草原;罗家水千年银杏生态旅游区和田头休闲农庄获评湖南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柳林村获评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快推进白云洞创建4A景区步伐。着力办好旅发大会。按照“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理念,积极谋划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着力推动旅发大会的开幕式晚会、旅游推广会、项目观摩会等主题活动,结合该县实际,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巫江夜游、民族风情商业街等12个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成立专项指挥部,按计划如期开展各项工作。这批项目的实施,必将为城步的文旅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城步文艺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江千 供图)强化文化监管,筑牢行业之基深入推进执法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利剑护蕾”行动,规范文化服务场所经营行为,加强文旅行业系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面规范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经营秩序,确保该县文化市场环境的安全、有序、稳定。扎实做好非法卫星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加强电视传播管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筑牢文旅市场安全底线。切实抓好文旅广体行业安全重点工作,把组织领导、安全工作责任、隐患排查、应急准备以及重点景区防范工作落实到位,每年组织专门安全培训6次以上,加强重要节假日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确保文旅市场平安稳定。(记者张志诚 实习生邓楚昀 通讯员阳望春 陈科帆 陈郁 江千)
动态 央广网 Mon Jan 08 00:00:00 GMT+08:00 2024
省级名单+3!一起来“听”邵阳非遗里的故事
近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3年湖南省非遗工坊、非遗街区、非遗村镇示范点名单邵阳市共有3家入选其中金福元武冈卤菜非遗工坊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入选2023年湖南省非遗工坊示范点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宝瑶村入选2023年湖南省非遗村镇示范点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不断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扶志”和“扶智”作用,深度探索传统文化的新内容、新玩法,通过跨界构思,让非遗文化燃起时代活力。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互融,为大批雪峰山区制茶、爱茶的农民传习教学非遗技艺,吸引大量游客、学生前来游玩体验、研学实践,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非遗带动更多的就业,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武冈卤菜湖南金福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金福元武冈卤菜非遗工坊,秉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百年老字号品牌优势,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开拓海外,按照传统理念经营、现代化管理的目标,在新世纪里打造了全新的武冈卤菜非遗工坊,实现了从传统作坊向现代企业的蜕变。并以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逐渐带动了武冈卤制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助推了武冈市脱贫攻坚步伐,巩固了脱贫成果。宝瑶村宝瑶村系古老的一个自然瑶寨村落,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5%,属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罗溪熬茶习俗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村民俗丰富,文化浓郁,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特色村寨、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森林乡村、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3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动态 云邵阳、市非遗传承保护中心 Sat Jan 06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邵阳:非遗文化进社区 祥龙腾飞送吉祥
文艺汇演活动现场(谢志峰 供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元旦氛围,12月29日,状元红艺术团联合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文化馆在状元洲街道西湖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开展“非遗文化过大年 文化惠民 春到万家”文艺汇演活动。状元红艺术团精心组织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36个精彩节目,将文化大餐送到居民家门口。活动特邀全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喻家花龙”团队进社区为居民舞动龙灯送来吉祥。随着一阵阵激昂奋进的鼓点声,身着大红民族服装,举着金光灿灿的花龙的喻家媳妇鱼贯而入。她们按照锣鼓节奏舞动花龙,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舞出了十几种花龙的形态;伴随着气势磅礴、排山倒海、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演出气氛达到高潮,只见花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金灿灿的花龙,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顷刻工夫,一条巨龙一跃而起,旋转着,摇着尾,在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为大家频频“点头”,送来节日的祝福。此次活动展示了民间非遗文化的魅力,让群众近距离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让“非遗”走进平常百姓家,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为广大居民群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宣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谢志峰)
动态 央广网 Tue Jan 02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邵阳:古街雅韵展新颜
央广网12月20日消息(记者张志诚 通讯员何妍) “我们的老仙人井现在真的是太漂亮了,路面平整,楼道干净,徐邻长还天天来找我聊天,嘘寒问暖,社区一有免费剪发、体检这种活动,王丽主任就会来我家里通知我去参加。”12月18日,家住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街道仙人井社区居民楼3栋的75岁老人张东山提起社区工作,双手点赞。仙人井社区中心片区位于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街道。曾经,这里见证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传奇,矗立着孤寂厚重的节孝牌坊,常年翻涌着深邃甘甜的古井水,积淀着千载的历史文脉。岁月变迁,这里慢慢变成了典型的老城区商居混杂区,有着一个276户居民、30栋居民楼的开放式小区和一条商业活力不高的古街。古街经营业态陈旧、文化展示有形无魂,开放式小区外来人员、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居多,无物业管理,居民参加社区治理能动性差等成为这个老城区发展和管理的难点、堵点。近年来,城北街道乘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强化党建引领,在提升软实力上下功夫,成功塑造了“邻里共融、汇爱古井”基层自治特色品牌。居民参加社区活动(何妍 供图)为了让辖区居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让老街区“烟火气”更足、“人情味”更浓。城北街道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为主线,整合文化民俗资源,丰富老旧小区党建内涵,全力打造“邻里共融、汇爱古井”仙人井文化街区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坚持党建引领树旗帜,“小巷红韵” 筑古地团结之根。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先手棋,2022年4月成立了由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居民党员等组建的仙人井社区开放式小区功能性党支部,构建党组织引领下多方互联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高规格构筑集党群议事、红色教育、志愿服务、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群活动广场,配套设置邻里共享角6个,爱心商铺驿站2家和骑手之家2个,着力构建温馨服务圈。坚持把“学思想”作为党员教育的重中之重,常态化开展“书香润古地”红色经典晨读课堂、“学习新思想”读书分享会、“学习身边榜样”等学习活动。坚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辖区发展的实际举措,开展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为辖区71个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户”标牌,开展古街商户“党员诚信经营示范店”评选,签订诚信承诺书,让普通党员的身份意识更浓、主人翁精神更强。开展全体党员承诺践诺、建言献策、“立足岗位作贡献”系列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8个、党员责任区15个,建立《党员为群众办理民生实事清单》。推动开放式老旧小区党组织有引领、党员示范有带动、党群服务阵地有保障,实现党组织向末梢延伸,切实提高治理效能。理顺文化脉络唤共情,“古街雅韵” 凝古地传承之魂。在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居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上,仙人井多措并举,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建理念,积极支持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技艺,充分挖掘民族特色资源。以“古巷故事”为文化脉络,深入挖掘本地名人故事,重点宣传积极投身老旧小区改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群众身边榜样故事。走访文化传承人,集结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人才,突出做好宝庆烙画、羽毛画等非遗文化孵化,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交融互鉴。开设“非遗小课堂”,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为青少年、儿童授课,展示非遗技艺。让广大群众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推动古街升级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市井风情与文创产业共生共融”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活动(何妍 供图)引导居民共建聚合力,“老街新韵”护古地发展之路。为唤醒居民自治意识,社区从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热衷于公共事业的商户、党员、居民小组长、退休干部、退役军人中选建了一支“三长”志愿服务队,围绕密切联系群众、防灾减灾、心理干预等相关领域开展岗前培训,不断提高“三长”履职专业水平和实务能力。通过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流动茶盏、晚间夜谈等,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互动交流,确保“问题第一时间答复,政策第一时间传达,服务第一时间送上”,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共治”。截至目前,今年已解决邻长反馈的房屋漏水、白蚁清除、邻里纠纷等53起,拆除破旧围墙50米,清理菜地18亩,拆除菜地围栏800余。同时,为确保居民的可持续强劲动力,通过实行 “功德榜”表彰公示机制,评选一批“最美传承人”“最美古井人” “最美邻长”“诚信经营示范户”,激励商户、居民积极参与在为民服务、环境整治、文明宣传等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形成“党员示范带头、居民代表率先、群众共同参与”的常态化良性发展。社区志愿者清理河道(何妍 供图)现在的仙人井,“老破旧”变成了“幸福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党建活力圈、民生服务圈、基层共治圈正在全面形成,成为老街区里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动态 央广网 Wed Dec 20 00:00:00 GMT+08:0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