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年画送春联,非遗进万家
1月22日至25日,隆回县非遗中心开展“贴年画、送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现场为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村民贴年画、送春联,送去新春的祝福,让当地群众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草原村是县非遗中心乡村振兴联络点,为了促进该村乡村振兴,2021年,该中心在草原村投资建立滩头木版年画传习展示基地、花瑶挑花传习展示基地、七江炭花舞传承展示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滩头木版年画、花瑶挑花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当地文旅融合,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了新活力。写春联活动现场,尽管寒气袭人,但丝毫挡不住李向、龚小平、雷力、蒲利国等隆回本土书法家为群众书写春联村民的热情。书法家们在红宣纸上尽情地挥毫泼墨,写下新年祝福。行书、隶书、楷书风格各异、笔酣墨饱、大气磅礴,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幅幅吉祥喜庆、寓意美好的春联展现在眼前。有年画才叫过年,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早在汉代就有在门上贴年画的习俗。县非遗中心组织滩头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钟建桐、省级传承人尹冬香印制《秦叔宝.尉迟恭》门神、《虎迎富贵》《虎福迎祥》等虎年生肖年画,文化志愿者将他们印制的年画送村民家里,并帮忙贴到门上。一张张年画、一幅幅春联,承载着满满的新春祝福和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给花瑶人民带去了欢乐和祥和。此次活动的开展,在展示书法艺术和滩头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魅力的同时,既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又增添了喜庆气氛,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动态 文旅隆回 Wed Jan 26 00:00:00 GMT+08:00 2022
经典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谱新篇——大祥区政协教育文史组召开戏曲进校园座谈会
大祥融媒讯(通讯员 缪小健)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为了传承弘扬戏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祥区政协教育文史组制定了“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方案,力求通过考察调研,媒体宣传,实地实施、教材编写等方式将精品戏曲送进校园,把校园作为戏曲舞台,促进戏曲振兴发展,构建和谐校园。1月23日下午,大祥区政协教育文史组在邵阳职院举行了“经典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谱新篇”戏曲进校园座谈会。与会委员围绕戏曲进校园的实施内容和方式畅谈想法,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意见。座谈会上,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月华充分肯定了区政协教育文史组戏曲进校园活动,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二是要跟课后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以课后服务为主阵地进行全面铺开;三是要建章立制,确保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运行。大祥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月华(右七)在“经典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谱新篇”活动中与区政协教育文史组委员合影区政协教育文史组戏曲进校园座谈会现场委员踊跃发言
动态 大祥融媒 Tue Jan 25 00:00:00 GMT+08:00 2022
春节有啥好玩的?新宁县“节目单”来啦!
2022年春节期间,邵阳市委宣传部将牵头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看点一:文艺晚会联欢组织线上线下系列春节文艺晚会,为全市人民送上文化大餐。其中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承办的“盛世欢歌新征程”2022年邵阳市春节联欢晚会组织了15个文艺节目,以录播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总队、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旅局、隆回县委、县政府承办的湖南第十一届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资料图)看点二:送戏下乡展演组织国家级非遗类演艺节目送戏下乡。祁剧、花鼓戏、呜哇山歌、棕包脑等项目都组织了演出小分队。各县都组织了省市级非遗演艺节目。如北塔区举办“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春节文艺汇演活动,绥宁县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重点民俗活动和非遗展演活动。(资料图)看点三:灯谜大赛竞猜组织线上灯谜大赛。市少儿图书馆组织“正月十五闹元宵欢欢乐乐猜灯谜”活动,邵东县、新邵县、双清区举办闹元宵“灯谜有奖竞猜”系列活动。(资料图) 看点四:春福送进农家组织送春联送福字送年画进农家。如:邵阳市文联、双清区区委区政府组织邵阳籍和本土楹联创作名家紧扣“创文”“乡村振兴”主题,专门创作了10套系列春联,邀请邵阳籍和本土书法家书写,印刷3万份免费赠发乡村、社区。书法家中包括邵阳籍中国书协理事龙开胜、周剑初、李逸峰等名家,让大家在高雅传统文化熏陶中扬正气、树新风。各县市文联、书法家协会都组织了送春联进农家活动。(资料图) 看点五:本土特色鼓劲组织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素材、以团结鼓劲为主题的新时代原创作品在媒体上展演播出。譬如《天下邵阳红》《我是邵阳人》《美丽邵阳》《我们大邵阳》《茶香邵阳红》《猪血丸子香》《一品邵阳红》等节目,春节期间上线广播、电视、网络等各媒体平台滚动播出,营造欢乐、祥和、充满邵阳特色的节日氛围。真是看点多多一起在邵阳过个开心幸福年
动态 邵阳新闻网 Tue Jan 25 00:00:00 GMT+08:00 2022
“铁”笔生花“传”文化——系列烙画《湖湘二十四节气图》创作背后的故事
《湖湘二十四节气图》之《立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剑平 郑丹枚1月20日,随着宝庆烙画《大寒》刊发,新湖南客户端历时一年推出的系列烙画《湖湘二十四节气图》,在年味渐浓的深冬圆满收官。一支支烙笔、一幅幅烙画,邵阳市美术教师唐文林教授、王艳萍副教授夫妇,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为二十四节气做了具有浓郁湖湘地域特色的解读,赋予节气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色彩。介绍该系列烙画的新媒体产品,成了名副其实的爆款。省非遗保护中心对作品给予高度肯定,有意在今年专门为系列烙画《湖湘二十四节气图》举办专题展。“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唐文林是邵阳市城区人。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外婆家玩,看到和经历不少在城里没有的场景:立春时采野荠菜,谷雨时采茶、插秧,清明时祭祖、做水蜜花粑粑,寒露时种油菜,还有挖笋子、捉泥鳅、打糍粑、杀年猪、耍龙灯等“好玩”的事。2018年的一天,唐文林和已大学毕业的儿子唐佩嘉分享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趣事时,讲到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唐佩嘉听得津津有味。“你是画家,为什么不用宝庆烙画把二十四节气画出来呢?一定会得到年轻人的喜欢。”唐佩嘉提议。宝庆烙画又称“烙花”“火笔画”,用油灯、烟灯炙烤加热铁针、石条,主要在竹木材料表面进行烙绘,是非常古老的一种民间美术,邵阳市市级非遗项目。唐文林是该市“宝庆烙画”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唐文林一听,觉得这事可以干。“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作为文艺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用作品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唐文林和妻子王艳萍商量,决定创作二十四节气图系列烙画。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唐文林认为,我国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美术作品并不少,但内容单薄,且很少用“非遗”美术种类来表现。唐文林夫妇通过深入探讨,把二十四节气图系列画作定位在宣传湖湘文化上,命名为《湖湘二十四节气图》。以湖湘地区为基准,将每个节气段的农事活动、民俗活动、非遗传统技艺和传统节日融合在一起,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些场景进行创作,一个节气一幅画。两人在《湖湘二十四节气图》中,不仅描绘种树、插秧、莳田、收麦、割稻、采橘等不同节气期间的生产劳动场面,还穿插祭拜“秧田神”、安仁赶分社、赛龙舟、“晒秋”、耍龙灯、踩高跷、扎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湖湘地区的一些非遗项目,如湘绣、益阳小郁竹艺、隆回花瑶挑花、滩头年画、滩头手工抄纸、制作安化黑茶等也得到体现,还有汉、瑶、苗、侗等各民族的特色建筑,包括“国保”文物单位邵东市荫家堂等。为达到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唐文林夫妇煞费苦心。除采用宝庆烙画来创作外,绘画材料选用国家级“非遗”隆回“滩头手工抄纸”,表现手法采取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方法,文字说明请本土6位知名书法家来题写。作品体现了浓浓的中国味、民族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宝庆烙画和滩头抄纸这两种非常有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携手”,相映生辉。烙画的画笔就是烙铁。在唐文林夫妇的工作室,摆放着数十支烙笔。现在用的都是电烙铁,加热到500至1200摄氏度,即可在厚厚的抄纸上创作。根据笔头大小和温度高低,烙印可浓可淡,或粗或细。唐文林介绍,烙笔是坚硬的金属,还受温度和压力的制约,掌控难度大,描绘速度也很慢,比工笔画创作更细致更辛苦。由于画作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每绘制一幅节气图,夫妻俩要利用闲暇夜以继日画上半个来月。两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唐文林以画人物为主,王艳萍以画建筑和环境为主。尽管很累,但乐在其中。“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纪实性创作”“大寒时节,年味渐浓。女人们聚在一起凿钱纸、剪窗花、贴春联,充满喜悦与欢乐的气氛;各家各户忙着打扫屋子、备年货、杀猪宰羊、干塘捞鱼,迎接春节来临……”展开烙画《大寒》,唐文林跟记者介绍大寒节气的一些习俗和生产生活情况。画上,十几个场景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绝不臆想、不虚构。画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来源于真实。我们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纪实性创作,能实地了解的一定去现场,能亲自体验的一定去经历。”唐文林说。为了让《湖湘二十四节气图》尽量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唐文林和王艳萍将10余年来搜集的传统农俗节俗、老手艺、老行当及古村老街的素材进行整理,挑选出适合表现的内容。每创作一幅节气图,需要了解和求证的东西太多。除查阅资料外,在城里长大的唐文林和王艳萍一有时间就往省内各地乡下跑,到处搜集素材。大蒜几月份收获?金银花什么时候采摘?插秧场景是什么样……劳作的农户、卖菜的大爷都成了他们请教的对象。有一年立秋时节,两人去隆回县乡下,看到村民采收当地特产龙牙百合,立即到地里询问,了解百合种植、开花、收获和加工知识。来到村里,看到一些村民在做剁辣椒,即拍照、做记录。后来画《立秋》时,这些场景都得到表现。“我们还亲自实践。立春时节去采野菜、春分时节植树、清明时节做水蜜花粑粑……现在我做水蜜花粑粑的手艺,一次比一次好。” 王艳萍笑着说。遵循这种创作理念,作品中的湖南味道鲜明而突出、朴实又亲切。唐文林告诉记者,节气画中有大量的房屋建筑,怎么画也是有讲究的。在《惊蛰》中,湘绣女后面的房子是长沙农村的,砖木结构,还有雕花,档次较高;挑花女身边的房子是隆回县北部大山上的花瑶建筑,纯木屋,相对简陋。《大寒》中房屋的原型,分别来自新宁县、邵阳县和绥宁县,甚至砖墙上嵌的“福”字,都有据可查。从创意、构思,到收集素材,再到创作,无数次挑灯夜战,无数次推倒重来,历时3年之久,在2021年新春之际终于大功告成。全套24幅,每幅规格为1米×0.6米,庄重大气,堪称鸿篇巨制。观者无不啧啧赞叹。“我们只想当好湖湘传统文化的记录者,给后人留下美好的东西。” 唐文林说。“借助新媒体传播,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展现了新活力”“《湖湘二十四节气图》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第一部采用非遗传统技艺、非遗传统材料来描绘湖湘二十四节气的画卷。”中国工美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副主任李友友认为,通过一幅幅作品,可以窥探湖湘地区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以火为墨、以画系情,宝庆烙画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经由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获得了穿越历史的生命力,成为具有活性与温度的文化符号。”湖南省设计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卫说,“在唐文林、王艳萍夫妇眼中,宝庆烙画呈现的不仅是一幅幅反映邵阳老景、民风民俗的文明画面,还维系着其对湖湘历史文化传承的那份诗意与乡愁。”作品完工后,如何实现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唐文林想到了在湖南影响甚广的湖南日报客户端“新湖南”。双方一拍即合,策划推出新媒体产品“系列烙画《湖湘二十四节气图》”,在每个节气当天推出,贯穿全年。每期除了推出节气烙画外,还对节气和烙画内容进行诗意介绍,附上咏节气的古典诗词,撰写“编者的话”。期间还推出系列烙画创作视频。该系列产品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出后,不少点击量超过了10万。“一些读者像追剧一样,等着看我们每个节气的作品。借助新媒体传播,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展现了新活力。”唐文林说。2021年10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上,系列烙画《湖湘二十四节气图》从1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50强。预计今年将参加全国巡展。2021年12月30日,宝庆烙画成功入选我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了这一批非遗项目中唯一的传统美术项目。现在,唐文林、王艳萍的学生也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纷纷拿起烙笔,用《湖湘二十四节气图》衍生了许多文创产品,如包、雨伞、围兜、咖啡杯、短袖、书签、台历等,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时尚元素。
动态 华声在线 Tue Jan 25 00:00:00 GMT+08:00 2022
非遗剪纸趣味乐 绘画点燃艺术之光——新邵县青年志愿者协会2022年寒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1月21日上午,在县民政局和团县委的领导下,新邵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带着充满温暖的冬日物资向新邵县各乡镇出发啦!这次,我们去往了新田铺毛力冲村、新田铺双六村、小塘石脚村、严塘新塘村、龙溪铺留步司、龙溪铺风井、龙溪铺楠木社区、龙溪铺社区、巨口铺神水村、巨口铺刘家村、巨口铺栗坪村和巨口铺谷桥村......本次志愿者们为留守儿童带去的课程是《新年的愿望》,激发孩子们对新年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孩子们在感受自己长大进步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愿望。别有趣味的是,我们运用非遗剪纸文化、语言及绘画的方式让孩子们艺术化表达自己的愿望!活力的剪纸课非遗剪纸文化教师志愿者为孩子们普及非遗剪纸文化知识,讲解剪纸工具、种类、剪纸的方法及应注意技巧,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孩子们认真学习,表现的十分活跃。进入实操阶段,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孩子们热情创作下,很快一个个剪纸作品出炉了,活灵活现,喜庆生动。趣味活动欢乐多别有趣味的剪纸教学活动,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充分体验了剪纸的乐趣。剪纸艺术点亮了孩子们的童年,使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了初步认知。萌娃绘童心“我希望奶奶、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我想要考100分”“我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希望疫情可以早点结束,家人们可以早点团聚一起过年”……在志愿者组织的绘制新年心愿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小心愿,更用绘画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与牵挂。
动态 新邵县青年志愿者协会 Tue Jan 25 00:00:00 GMT+08:00 2022